易洪斌
北京宣和书画艺术研究院艺术顾问:易洪斌
易洪斌,湖南长沙人。原任吉林日报社社长、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神州书画院、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顾问。吉林日报社北群书画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中华美学学会、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政协吉林省委员会常委、文教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散文学会会长、吉林省专家协会副会长、吉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美国传记学院国际研究委员会终身会员。
-
中文名
-
易洪斌
-
别 名
-
常莎、米萝
-
国 籍
-
中国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地
-
湖南长沙
-
出生日期
-
1943年10月
-
职 业
-
画家
-
毕业院校
-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
主要成就
-
《红雨随心》中华扇面艺术展金奖
-
代表作品
-
《天马行》、《冲霄》、《大野云飞》、《秋艳》等。
万骏腾骧写风神
——读易洪斌画马
程大利
中国艺术中关于表现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这与古先民认识马、驯养马、使用马到喜爱马有关。我们目前能看到表现马的作品,有岩画中的马、青铜器中的马、汉画像石上的马以及唐宋以来绘在绢帛或楮素上的马,先人留下了一个让我们叹为观止的马的艺术世界。历代画马名家不可胜纪,吴国的曹不兴曾画有《南海监牧进十种马图》,至此后,东晋画家史道硕,南朝齐画家毛惠远,唐代曹霸、陈闳、韩干、宋代李公麟,元代赵孟、任仁发、明代张龙章、仇英、商喜,清代张穆、钱沣及近代任伯年、徐悲鸿等,均为画马高手。唐杜甫在《画马赞》中写道:“瞻彼骏骨,实为龙媒。汉歌燕市,己矣茫哉。但见驽骀,纷然往来。良工惆怅,落笔雄才。”千载而下,写手良多,但能得其神骏者却并不多。
易洪斌先生挟其文学之才,运用在画马之中,显示出了一种与其他画家不同的独特神采让人看后难忘。易洪斌系湖南长沙人,现为吉林日报社社长、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他以楚人细腻奇诡之质而融会于北方英武雄骏之气,于文学、哲学、美学、新闻学诸多方面造诣颇深。出版有《美学漫谈》、《维纳斯启示录》、《两个人的世界》、《一分历史十分情》、《易洪斌画集》、《关东三马——许勇、郭广业、易洪斌作品集》等。易洪斌在《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关于马的随想》一文中写道:“当诗圣杜甫搦管挥毫写下这样激情喷涌、寄慨遥深的诗句时,他大约也像我现在画马时那样,眼前一定风烟滚滚地掠过无数骏马与主人同生共死、赴汤蹈火的景象。不同的是,他心中沉积的对社会的感察、对人生的咏叹、对友情的渴求,已然力重千钧地凝聚于笔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此十字胜过千言万语,高度凝炼地展示出骏马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忠勇无俦的品格;除马之外,天地间何物可当此盛誉!此诗写尽了马的威力、马的风范、马的作用和人对马的深情,堪称咏马千古绝唱。”这便是易洪斌热爱画马的内心独白。一个诗人的气质跃然纸上,使我得知他的马何以能够激情磅礴,具有如此的感染力。
易洪斌画马,有多种表现风格,这也与他兼作家、新闻工作者、画家于一身而具备的综合素养有关。他的马,有泼墨重彩,有写线重彩;有水墨泼写,有水墨线写。还有一种色墨并用、泼写结合的画马方法。他的泼墨重彩画法,如《诞生》等画,以泼绘为主、勾写为辅的方法描写群马腾奔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宏大而热烈,以红色画出辉煌的背景和初升的朝日,整个画面表现了一种极度的动感燃烧着画家心中的激情。题款中有“为新世纪而作”,可见他创作此画的初衷,是为了表现一种奋发向上、奔向未来的信心。他的写线重彩,如《天龙八部》等画,则以墨线写出马的外形,填以鲜艳的黄色、红色等,使其具有一种奇艳的色彩、梦幻的感觉。他的水墨泼写,有《霜风劲》等画,纯以水墨写之,泼而见骨,酣畅又不失精炼。他的水墨线写,尤其具有化实为虚、空灵简当的特点,诸如《雪儿》、《思入水云乡》等画,让所表现的对象——马融入到苍茫的背景当中,给人以一种苍凉、悠远、浑茫的感觉,使描绘对象得到了文学的升华,这确是作家、诗人的心灵空间在绘画上的表现。易洪斌还有一种画法,色墨并用,泼写结合,即在已经用水墨线写或泼绘完成的马身上,复用重彩勾写,或红色、或青色、或金黄色。这与其说是他学习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技法,毋宁说是向中国传统青铜器的镶错方法借鉴,表现力十分强。易洪斌画马,是吸收了诸多方面的营养的。但是,他笔下的马,早已不是古人笔下的马了,而是现代人的精神诠释和情感表现,是今天的文人画。
易洪斌画马作品,总的看来是在表现一种天马行空的精神,或者说一种龙马精神,一种阳刚雄豪的大美。属于审美的高境界。但是,他笔下的马有时也充满了眷眷的温情、淡淡的忧伤。他画《红雨随心》,一匹雪白的骏马在秋天的红叶纷落中引颈远眺,孤寂而又悲凉;画《千里走三骑》,则又表现了一种相助相随、共同前行的友谊与豪情;画《厮磨》则写黑白二马相偎相亲,表现了一种爱情的甜且涩的感觉;而画《嘤其鸣矣》,黑白二马隔河相呼,求其友声,颇见深意。他在画中自题道:“余十年画马,多取大江东去之势,少有花前月下之景。今作此图,笔墨荒疏,真有技穷之慨也。然亦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之意焉。”其画题“嘤其鸣矣”,是用《诗经·小雅·伐木》中句,其下还有几句是:“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意思是说朋友当相亲相助、笃而信之,方能终和且平、彼此无间。画家的画心、文心与他的人格一致,是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
读易洪斌的画马作品,我觉得在他的心灵中,在他的笔下,更多的是一种梦幻的色彩、激情的色彩,所以又是一种诗的色彩、文学的色彩:神骏腾骧写风神,相信易洪斌先生会有更美的作品问世。
开张天岸马,奇异人中龙
——赏易洪斌画马
当我们看到一幅震心启智的丹青佳作时,自然会想起一句古老又时尚的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句话说明了一个简单而又实用的道理即:一幅作品不论画家名气多大,职位多显,头衔多高,只有把作品放在专业性、学术性、思想性为标准的相互对比品赏中才能看出作品的笔墨功力,艺术品位,文化修养,才能看出作品的优劣雅俗。吉林画家易洪斌先生不同凡响的画马艺术就充分印证了这句古话,在眼观心受中让我产生见画抒怀的感受,写此拙文,意在请教,不妥之处望易老师和各位方家指正。
他的画马作品构图博大,笔墨粗犷,以书入画,形完力足,音韵深远,格调壮伟。主要表现在:
构图的章法美,好的作品离不开好的表现形式,好的布局调配,它是作品抒情达意的传播器。易先生的立意构图,不论是巨幅群马,还是小幅双马均能以马为主要描绘对象,以特写的手法,把马置于浩瀚的宇宙时空中,辽阔博大的草原和荒野上,金色的阳光里,很少有多余的衬景,让马最大限度的奔腾跳跃在天地之间,既突出了主题物象,又使画面开阔深远,给人以无限遐想。达到了以动为主,虚实相生,又开合有度,远近分明的构图效果,足见其宏观把握与微观处理的驾驭能力。在这样大视野大布局中体现出他与众不同的大胸襟、大气度。如在四尺作品《大野铮鸣》中放置六匹奔马而错落有致,毫不拥挤。
笔墨的造型(形)美,笔墨色是中国画的技法基础,又是画家个性、气质、品格的表露,离开了笔墨就不叫中国画。易先生的马在应物象形上,始终以真马活马为师,以草书入画,以心境远笔,以激情寓象,形随已意,所勾皴写擦的笔墨顿挫有致,时续时断,跌宕起伏,苍润结合。线条似铁画银钩而凝炼率性。对有表现意味的马头画得简洁而有神,马蹄画得宽大而有力,马尾马鬃画得如浪似火,与强健的肌肉、钢筋铁骨的四肢、高昂的马颈相结合而一气呵成,尽而描绘出粗犷大气、率性旷达、神完力足的易氏画马形象,折射出狂放而不狂妄,霸气而不傲气的秉性风骨,达到了“赋其形更求其神”自然而无匠气的艺术效果。如《凌霄行》等作品。
形神的气韵美,中国画有“得其形而不如得其神,得其神又不如得其势,得其势不如得其韵”之说。气势和意味是中国画的灵魂。前人画马多注重马文静淡雅的气质、秀润俊逸的形态和笔墨构成,而缺少神采和气势。看易先生的骏马都是以作家的思想、美学家的观点,以书入画,以意为画,以情孕画,在具备真实生动的形态上融入自己对马的个性认识,生活阅历,文化内涵,审美取向,人生感悟等元素,从而赋予了马至大至刚、至正至雄的鲜明特征,没有“邪、甜、俗、赖”之习气,而如龙似虎,福彩飞扬。从内到处,从上到下凸显出北方人豪爽豁达,抱志不屈的天性,溶铸成了阳刚正大、自由奔放、宏阔壮伟、纵横豪迈的易氏画马风貌和大美境界。如《俊逸云中龙》、《太阳雨》等作品。
人文的意韵美,有言道:“画为文之极”说明画是文章的极致,都是形而上的思想表现和品德折射。比文字更具有可视的教化功能,是作品的生命所在。我们在被气势逼人,排山倒海的视觉震撼下,明显感受到画面弥漫着一股纵横天地的浩然正气。仿佛看到了北方人的侠肝义胆,男子汉的顶天立地,艺术家的抱志守节,看到了中华民族从弱小走向壮大的奋斗史,从屈辱走向荣耀的文明史,从贫穷走向富强的发展史,看到了新时期中国人民在建设小康目标和社会的征途中再接再励而拼发出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时代风貌。
这何尝不是作品的人文意韵的体现,又何尝不是当今中国人心中新的精神图腾!如《万里可横行》等作品。
他的画马作品充分体现出一个画家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心与使命感,充满一种正大之气、千钧之力、壮伟之象、人文之韵。因而他的画是纯朴真诚的、是正大雄强的、是大气磅礴的、是见心见性的。是力量与激情、才华与人品的结晶、是气质与修养、是传统之法与创新之思的交融。是文人之意与时代之情,是现实主义与浪漫情怀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无疑他的画马艺术又是技法性、艺术性、思想性和精神性兼备的时代之作,印证了“小家看笔墨、名家看气象、大家看精神”的内涵,成为新文人画中将思想与才情、人品与学问结合得恰到好处的代表性人物而独领当代画坛之风骚。
可以说,易先生的写意马、赵文元的工笔马、许勇的兼工带写的马,共同形成了现代三足鼎立的画马格局而载入中国绘画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