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不止于色,山河皆在舞中。9月12日—14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在江苏大剧院上演,为观众带来三天五场的艺术盛宴。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的江河烟波浩渺,群山层峦起伏,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传世之作《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通过舞蹈、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元素的融合,生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该剧发生时间设定为现实中《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之际,也是千年之前少年画家王希孟即将完稿之时。
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展卷人,因对《千里江山图》的潜心钻研,走入了王希孟的内心,剧情随之开始。循着“展卷、问篆”等篇章纲目,舞蹈诗剧带领观众沉浸式置身于宋朝的诗意山水中。
记者在现场看到,舞者们时而静止凝神,时而利落甩袖,在打开了身体的话语之门后,用肢体来表达生命,带出《千里江山图》的古典绘画气韵。舞台上,舞者们“动人心魄”的力量,正是“画”与“舞”、“舞”与“诗”在中国美学精神上给予观众的强烈共鸣。当千年墨韵化作灵动舞姿,当青绿山水跃然舞台之上,《只此青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更是一次面向当代的美学对话。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亮点频频,其中三大创新亮点尤为引人注目。
其中,亮点一为诗画交融——从静态古画到动态舞剧的美学重构,《只此青绿》打破传统舞台叙事框架,将《千里江山图》的二维平面转化为三维空间叙事。
亮点二为创意叙事——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与精神传承,剧中创新性引入“展卷人”概念,构建起现代视角与宋代艺术的对话桥梁。台上舞者与台下观众共同化身为“展卷人”,跟随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创作轨迹,见证《千里江山图》从构思到完成的全过程。
亮点三为沉浸舞台——七幕长卷与五层圆台的哲思建构,全剧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大篇章串联,如同一幅渐次展开的水墨长卷。五层同心圆舞台设计暗含“山水环抱、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多媒体技术与传统舞美手段结合,使画面在虚实之间切换,既还原了宋代艺术“情景交融、气象万千”的盛世图景,又以现代剧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视觉维度。
许多观众走进剧场前,都好奇《只此青绿》为何以“诗剧”命名,舞剧与诗剧又有何区别?
江苏大剧院有关人士介绍,如果将舞剧比作一部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小说,舞蹈诗剧便如同一篇散文、一首古诗。因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并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以舞作画,以肢体的诗性表达来营造“无声胜有声”境界的综合舞台呈现。
现场,演员们舞步翩跹,绘就千里江山,长袖一甩,上半身后躺,与地面近乎平行……这个仿佛飘在半空中的高难动作,被戏称为“青绿腰”,惊艳了无数观众。而剧中人物“青绿”是清丽一样的存在,被定义为“全剧的美学提纯”,发髻高耸、身披青绿长裙,动作收放、呼吸吐纳间将东方女性的古典美展露无遗。
剧中,舞蹈动作以宋代绘画中的内敛基调设计了“静待”“望月”“落云”“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一系列造型。尾声部分《入画》舞段,在王希孟挥笔收墨之际,其他舞者以沉稳的步伐和“险峰”的姿态缓缓走向舞台后方,定格了这幅千年名画。此时,王希孟也走入画卷,喻示其生命在画作中获得永生,令不少观众热泪盈眶。
“太美了!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味,仿佛真的置身于画卷之中。而且这场演出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加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观众李女士表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